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都市言情 > 一路彩虹最新章节 > 写作过程论(1)

写作过程论(1) 免费阅读

正文写作过程论

鲁珉

动机的发起与转换

一c动机的含义和种类

(一)动机的含义

动机指激励人们实施某种行动的主观原因,使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内部动力,通常以愿望c兴趣c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

所谓写作动机是指直接推动作者进行写作的内部动力,是引起和维持写作行为并将写作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是促使写作者拿起笔付诸写作行动的愿望和心灵力量。其具体表现为引发并维持人们写作行为的愿望与意志,以及目的c意向c兴趣c爱好cc信念c习惯c热情等。

(二)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可分成社会动机和个人动机。社会动机是指由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个人动机是指为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而产生的动机。

2个人动机又可根据动机产生的来源分为被动性动机和主动性动机。

(1)主动性动机是指作者在接受客观信息刺激时,自动产生的某种写作,是指由主体的兴趣c好奇而产生的动机。人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不断地从外界接受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人大脑的刺激,有强有弱。当刺激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激起写作的。有些作家正是由于贫困艰难的生活对作家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不写”。

(2)被动性动机指的是作者本人没有写作的愿望,但客观形势要求他动笔,不是情动于衷的产物。例如秘书c记者和学生的写作动机,大都是这种被动性动机。

3根据动机的作用的久暂可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以近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远景动机是以远期目标为基础的动机。写作中,这两种动机都起作用。近期动机是满足远期动机的基础,远期动机是实现近期动机的指导。

4根据动机的目标指向,可以分为:

(1)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交流信息,把文章作为跟他人进行交往的工具。

(2)价值性动机:其写作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把文章作为体现某种价值的载体。

二c写作动机的作用

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与动机相关。写作作为人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必然与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来讲,动机在写作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一)动机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一般而言,写作总是有一定目的,为了完成某项工作或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而动机是需要的动态体现,所以说任何写作总是带有动机的。正是在某种或几种动机的驱动下,人们才拿起笔,进行写作。

例如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早就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对牺牲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当局的痛恨促使作者写了这篇文章。

(二)动机对写作具有指向和调节作用

动机一旦产生,就对人的行为和思想起牵引作用。有什么样的动机,就有什么样的作为,就有什么样的为达到动机的努力。某一具体的写作活动,在动机确定以后,就必然无条件地接收它的约束和引导。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也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实现业已确定的动机,达到预定的目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议论文,就必须尽可能地调动起在议论文方面的能力,努力写出合乎其文体要求的文章。

动机的性质不同对写作活动的指向和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作者的动机受其价值观制约,崇高的价值观念使其动机表现出激励和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庸俗的价值观念则使其动机导致文风不正以及追求虚荣和名利等。

(三)动机对写作具有维持c强化作用

动机产生后,就对行为起着相对持久的作用,直到该行为结束,除非主体半途修改的动机。动机强度对写作活动的唤起c维持c强化和调节作用影响很大。在写作过程中,动机总是非常顽强地控制着我们按既定目标前进。

三c写作动机的产生与发起

(一)生活c知识的积累

写作动机是客观事物c社会生活在作者心理上产生的反映和影响,即作者在客观事物c社会生活的触发和刺激下启动构思,这是启动构思的物质基础和必然性。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水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c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不禁产生了《边城》的写作冲动,他忽然情不自禁地对妻子说:“我准备依照她写一个故事给你看!”沈从文从小生活在湘西,他从这位少女烧纸钱和提水的举动中,一下子想到了家乡的一种风俗:在湘西,家中长辈去世之后,小辈就要到就近的河里或井里取些水来,为死者象征性地抹洗一遍,为死者洗去尘世的污垢,祝愿他干干净净进入西天净土。另外,沈从文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祖孙老小二人,凄惨无援。再者,作者从湘西走出,历经艰难奋斗有成,他需要借助一个故事唱一曲真诚善良的颂歌。这一切,最后都融入到小说《边城》当中。

(二)生命意志的需求

李贽说:凡为文者“其胸中有如许无壮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1

(三)情感情绪的积累

《诗大序》说诗“发乎情,至乎礼。”这就是说,当人被外界事物所深深感动,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这时大脑记忆的表象便顿时浮上心头,形成一种极其敏锐c活跃的创作心境,推动着作家进入创作过程,对作品加以构思和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的火种使作者张开想象的翅膀,迸发灵感,使创作达到最佳状态。因此,作者的情绪和情感积累是产生写作动机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爱憎c好恶等情感评判,那么外界的刺激就不会在他的内心产生反映,也就不可能有写作的出现。

郭沫若说他在写《凤凰涅磐》这首诗的时候,伏在枕上,全身作冷,连牙关都在打战,就那样把诗写出来了。为什么会有如此横空而来的诗兴呢?这与作者平时的情感积累是有关系的。五四以前,郭沫若由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失望,也由于来自婚姻的困扰,心中有着许多“民族的郁积”和“个人的郁积”。

(四)客观事物的触发

作者有了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只是为动机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只有在某一特定的事物刺激下才会突然找到喷发的突破口。

作家王汶石曾说,作家在生活阅历中,积累了大大小小数也数不清的人和事,经历和积累了各种情感,产生和积累了丰富生活思想,它们像石油贮存在仓库里一样保存在作家的记忆里和感情里,直到某一天,往往由于某一个偶然的机遇,忽然得到启发,它就像一支擦亮了的火柴投到石油库里,一切需要的生活记忆都燃烧起来,一切细节都照亮,忽然发亮,互不相关的事物,在一条红线上联系了起来,分散在各处的生活细节,向一个焦点上凝结,在联系和凝聚过程中,有的上前来,有的退后去,有的又消失,有的又出现,而且互相调换位置,有的从开头跑到末尾,有的从末尾跑到中腰一篇文学作品就这样形成了。

它唤醒了作者头脑中某一方面的情感思想材料,使它们在某一瞬间,围绕某一点,全都活过来——这时,作者笼统的想写的,终于找到着力点,写作冲动也自然形成了。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启动构思的契机,就在于它们与主体内在世界的呼应,看似偶然的触发,在创造主体心灵中却有着积蓄已久c不得不发的必然性。

四c培养正确的写作动机

(一)参加社会实践,激发写作动机

既然写作是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象对待生活一样真诚地对待写作。将写作看成一种切己的需要,把这种切己的需要变成写作的动机。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只要在实际生活中深深感到有话要说,以至如骨鲠喉不吐不快,才会产生写作的强烈。

(二)个人动机与社会动机和谐一致

写作总是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或轻或重地对社会产生影响。一个有道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者,总是紧随时代,贴近民众,不懈地追求着真善美,总是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只有这样,作者才会被社会接纳,受大众信赖。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作者,就必须了解社会的需要,自觉地把社会的需要转化成自己的需要。

(三)变被动动机为主动动机

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动机,是产生于主体的材料积累c情感积累c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的,是植根于主体的内在愿望和要求的,是一种情感性的推动力。很显然,作者仅仅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文章是很难写好的。但是被动性动机可以转化为主动性动机。充分认识外部指令的严肃性c重要性,激发自己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尽量激发自己对写作内容的兴趣;将客观要求与主观愿望很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转化为主动性动机,才能引导作者真正进入写作。

主旨的确立与创新

一c主旨的含义和作用

(一)主旨的含义

指作者通过文章全部内容(作者在说明问题c发表主张c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观点c中心思想,它是写作主体的写作意图最鲜明c最集中的体现,是作者在写作时所要表达反映的主要对象和目标。也叫主题c意旨c意等。

它很少见诸于明确的文字,是渗透而又超越于具体写作材料之上的范畴,是作者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认知后的理性概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写作中常常是以多种形态来表现和存在的。

(二)主旨的作用

1使文章言之有物。

以实用文为例,主旨一旦确立,思路就有了头绪,行文就有了中心,取舍语言c安排结构c运用语言就有了定夺的标准。文中许多条款段落,就能形成一定的内部联系。立意具体清楚,让受文者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2

2主旨是衡量文章的重要标准。

问题不仅在于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而且在于他表达的究竟是什么。作者必须追求吸引读者情感的参与和激起读者心灵的共鸣,着力在独特的人物和事件中发觉普遍的人生意蕴。《红楼梦》第一回:“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由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这类故事,在《红楼梦》之前并不缺少。但没有触及到社会本质,其主旨深度也就远远不及《红楼梦》。

2c主旨的标3c准

(一)正确并深刻

1正确,指所确立的主旨反映了自然的规律和生活的本质。1991年春开始,《解放日报》在头版位置连续刊登了署名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文章主旨是提倡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强调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不应再纠缠在姓“社”姓“资”问题上而坐失良机。文章为改革开放呐喊鼓动,在当时特殊的条件下,引起巨大反响和震动。历史上许多文本能够不因时代变迁而流传千古,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c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某种正确认识。

2深刻,是指作者独具慧眼,思考深入。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作这样的评价:“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惑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过也,岂不谬哉!”项羽是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历来是人们赞慕的对象,然而司马迁以冷静的史家之头脑,分析了项羽其人其事,把对他的评价提到一个高度。败与死之因在于他自身。这就是史家深刻而中肯的评价。鲁迅的《狂人日记》,既揭露了封建传统与民族前途的冲突,也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上的某种荒谬性,即人类创造的社会制度c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异化为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压制人类的发展;而当某些先知者洞见其“吃人”本质发出呐喊时,却往往被视为异端而被隔绝消灭,成为人类进步的牺牲品。主题之深刻为世人所不及。

通俗小说之所以通俗,立意平庸是一个重大原因。停留在现象层次的寓意,无论其如何逼真地描述出生活的原貌充满鲜活的生活气息,都难有长久的生命力。

(二)鲜明并含蓄

1在应用文体中,凡是通报情况传递信息的,立意必须清晰,让人知道是什么c怎么样,凡是要人去做的,立意必须具体,明确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

2在文学文体中,主旨往往表现含蓄,往往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虚构来创造一个“第二自然”,以此来象征c暗示或寄寓作者对生活的感受c认识和评价;它可能是作者寻找和企图深化的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也可能是头脑里翻腾着的某种愿望和意愿;还可能是一种萦绕胸怀的情致和理趣以及一时说不清又似有所悟的情感和意境。

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令人难忘的词作《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首词是写作者与其丈夫赵明诚的离别之苦的。其中,“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句是运用折绕的表达手段来抒发词人对其丈夫的刻骨思念之情,但表达得十分婉转c巧妙,需要读者用排除法进行逻辑推理去了解词人的本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女性羞于言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词作增添一些含蓄婉约之美的韵味,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王蒙曾经指出,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之树常绿,而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作品的思想意义的完成,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有待于文学评论c阅读和欣赏,应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余地。

(三)集中并丰富

1集中指文章的主旨凝练成最精要的一点,使其成为全篇的聚焦点而动人心魄。对许多文章来说,意多则乱文。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主题,就要围绕这个主旨把道理说透说深,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想说而什么都说不清楚。

2对文学作品来说,主题往往比较丰富,因为文学创作具有命意的多义性,甚至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晚唐诗人李商隐,一提到其作品,一般都会想到他那隐晦朦胧的诗,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就是以隐晦含蓄c变幻迷离而著称。如名篇《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惆然。”这首诗历来解说纷纭,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有人以为是怀念情人,有人以为是描摹音乐,有人则认为是伤感身世。细读全诗,这里有如梦似幻的瑟声,也有迷离恍惚的梦境,有飘渺虚无的“良玉生烟”的朦胧情景,更有诗人那迷茫哀怨的心境,这一切都构成了全诗笼罩着的浓浓的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正是这种凄迷朦胧的格调c宽泛抽象的内涵,才造成人们对此诗歧见纷纭。

长篇巨制当然可以是复合型主旨,其中的副主旨是围绕基本主旨展开的。

(四)新颖并典型

1新颖,指文章的主题有独到之处。文章所含的创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我们评价文本思想是否具有新颖性的根本标准,应当在于看作者是否找到了认识事物的独特角度。由于对他人而言是新鲜的,也就具有了新颖性。“新”建立在独特性上,往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2典型,即主题具有时代的代表性。令人难忘的主题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祝福》c《白毛女》c《李双双》c《中国姑娘》在各自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千百万读者,引起强烈反响,就是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最关心的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作品里面没有今天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如果里面不写出我们今天需要的人物来,这部作品在今天就不会有任何影响。

三c主旨的确立

确立主旨也叫立意,就是确立某次写作活动企图表达作者的情感感受和思想认识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思维活动。文章立意要达到上述标准并有所创新,是写作主体基本的追求。

(一)确立主旨的的原则:

1据材取意

主旨的确立必须实事求是,正确的主旨来自对全部材料意蕴的全面概括。

一般来讲,主旨的确立要在写作者所占有的材料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说,材料支持怎样的主旨,写作者就只能确认怎样的主旨,因为材料对主旨有一定的制约,所以要在尽可能全面地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炼主旨。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3尤其是一些理论文章和实用文章,作者是在获取了丰富的材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将从材料中得来的思想认识加以集中和深化,逐步形成深刻认识,才进而形成主题的。

2反复开掘

一般说来,对事物形成某种认识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有值得表现的观念和经验。把脑筋触摸一下而随便说出一种定则,比起自己百般锻炼而造成一种思想,总是容易得多。文章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应当有一定的深度。在实用写作中要揭示事物的本质,要发掘材料中最有价值最富有本质意义的主旨,力求由现象看出本质,由琐事显示哲理,由局部反映整体。在文学写作中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

3多维比较

善于异向开掘,宽思路多角度思考问题,使主旨富有新意。

人的思维有一定的定向性,会习惯地顺着定势的思维思考问题,不愿也不会转个方向c换个角度想问题。这种心理定向,在写作中的表现为构思时沿袭陈旧的思路,阻碍作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文章的主旨是否新颖c深刻,与主旨的确立的角度很有关系。面对同一个事物,在客观上它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在主观上作者也可以从一则材料看出多方面内蕴。换个位置,换个角度,换个思路,也许会出现一片新的天地,主旨就会萌发出新意。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歌颂名山大川,而且名山总是以“高大雄奇”著称,川江湖海总是以“深邃辽阔”而闻名。但刘禹锡的《陋室铭》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宗明义地提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要重内涵c重实质,而不能只看形式和外表,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做好铺垫,又为赞颂其陋室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陋室铭》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与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为它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分不开的。

追求新颖的另一个途径是呼应时代,回答时代提出的最尖锐c最迫切的问题。好文章常常由于主旨的清新警世能发出时代先声,而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c韩愈《论佛骨表》c诸葛亮《出师表》等,都因体现了时代精神,而备受关注。有了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才会有郭沫若的“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诗歌《凤凰涅槃》,它强烈地呼号着旧世界的灭亡,热切地期望着新世界c新社会的诞生。这需要作者深入体验时代精神c意识和氛围,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切入时代的心灵深处,探寻人生的意义,尽可能达到时代思维空间的极限。

(二)确立主旨的过程:

1发想: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酝酿形成。当确信自己的认识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对读者有一定启迪,并产生了要将它表现出来的强烈愿望时,文章的本质就产生了。通过回忆唤起原型,然后酝酿思考,分离出典型情节和细节,最后综合加工改组,把分散的表象联结到一根思想的线上。

2开掘:在反复加工过程中提炼而成。在炼意的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毅力和足够的信心,要有精益求精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开掘要深,就必须在所描述的人物中剖析其心灵的奥秘;在所了解的事物中挖掘其价值和意义;在所观察的景物中去体察情感倾注的分量;在所揭示的道理中,去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所感知的情趣上去发挥感召的凝聚力。曹雪芹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使其立意达到非凡的深度。

(三)确立主旨的方法

1比较筛选法:客观上,一个事物可以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观上,作者从一则材料可以看出多方面内蕴。因此作者在炼意时把重点究竟放在哪一方面就需要认真考虑精心筛选。在不止一个c深浅不同c新旧各异的主旨中特别比较,摈弃其中一般化平庸肤浅的意,选择精辟独到的主旨。

2收敛挖掘法:作者侧重收敛,思路定向深入,产生集中思维的力量,层层逼近材料意蕴的内核,最终获得突破。

3反向求索法:作者运用逆向思维,从相反的方向考虑问题的炼意方法。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反过来思考,敢于质疑权威的说法。

材料的采集与选择

材料是是作者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c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c被评述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

一c材料的种类和作用

(一)材料的种类

1从材料的特点来划分,有事实性材料和观念性材料。

事实性材料即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或书本c文章提供的具体事实,包括人物c事件c数字等,是材料中数量最大c最常用的部分。观念性材料即来源于实践,一般又应是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观点,包括可行原理c定义,结论c看法,日常生活中流传的警句c格言c俗语等。

2从材料存在的形态或表述的方式来划分,有个别性材料和综合性材料。

个别性材料是指单独存在和使用的材料;被若干同类的个别性材料加以归纳c综合而形成的材料则是综合性材料。

3从材料的性质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作用来划分,有正面材料和反面材料。支持作者观点的材料为正面材料,与作者的观点相背离的为反面材料。

4按获取的途径分,有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1写作前,广博的原始材料的积累是形成观点c提炼思想的基础。

主旨不是凭空确立的,只能是在作者对各式各样的材料进行分析提炼c综合加工而得以确定的。

1850年,马克思到了伦敦,这是观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一个理想的地点。大英博物馆丰富的藏书,为他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料。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本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所有这一切,促使马克思下定决心从头开始,用批判的精神来透彻地研究新的材料,揭示资本的秘密。从1850年6月开始,到1853年8月,马克思写了厚厚的24本笔记,他把这些笔记本编了号,取名为“伦敦笔记”。笔记的内容大体包括摘录的资料和简短的评论c注释两部分。其中有各种统计资料c理论文献资料c当时社会上对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材料以及马克思自己的精辟评论,内容十分广泛。笔记表明,马克思已掌握了丰富的经济学知识,为以后建造自己的科学大厦占有了充足的材料。列宁后来说:《资本论》不是别的,正是把堆积如山的实际材料总结为几点概括的c彼此紧相联系的思想。

2写作中,有效地选择c组织材料是正确表达思想的支柱。

主题和材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在主题产生形成之前,材料是形成和提炼主题的基础;在主题产生确立之后,它是取舍和组织材料的依据;但材料又是表现主题的支柱。经验告诉我们,对文本中某种思想观点的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材料的中介作用来实现的。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是表现深化主旨的支柱:一篇应用文的内容如何,首先要看它使用的材料是否真实可信;其次,文章的主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或表述,但必须由文章中的人物c事件c情景c定理c具体数据等材料来表现c支持或证明。没有生动的材料,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要想读者轻易接受你的观点是不可能的。

3材料也影响写作成品的形式

材料决定着文章的体式,虽然有些材料可以写成多种文体,但大多数材料只宜写成特定的文体;材料同时也制约着文章的结构,有些较长的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而这往往就是按已有材料的不同属性来安排的。

二c材料的采集

摄取材料的主要途经或方法是观察c体验c阅读和调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