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都市言情 > 藏书楼一览最新章节 > §§第一章 四库七大藏书楼

§§第一章 四库七大藏书楼 免费阅读

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四座书阁,分别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c京郊圆明园文源阁c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c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文渊阁

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源阁

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

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北京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

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于1966年运于甘肃,现藏于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文汇阁

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文宗阁

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天平天国运动。

文澜阁

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四库七阁释名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御敕c官修的大丛书,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海汇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是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这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并“首缮四部,弃置于大内之文渊阁,奉天之文溯阁,圆明圆之文源阁,热河之文津阁。其后又续成三部,分储杨州之文汇阁,镇江之文宗阁,杭州之文澜阁,每部三万六千三百册,连翰林院副本合计共二十九万四百册。”一部大丛书抄写了八份,并为其在全国建造了南北七处藏书楼,此壮举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甚称为史无前例的世界文化伟业。

四库七阁名之缘起

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清高宗自称“稽古右文”,要“彰千古同文之盛”,下诏搜访遗书,十二月就开始纂修《四库全书》,次年二月成立“四库全书馆”,任命皇室都王及大学士十六人为总裁,六部尚书及侍郎为副总裁,下设总纂官c总校官等三百余人,如当时著名学者纪昀c陆锡熊c戴震c邵晋涵c周永年c朱筠c姚鼐c翁方钢c王念孙等人均任编修要职。另配缮写人员达四千余人可谓人才济济,盛时兴文之壮观。历时十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82年1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编写完毕,庋藏于文渊阁。后其它六阁全书相继完成。

早在《四库全书》开始纂修时,乾隆就决定建立宫廷藏书楼阁“籍资乙览”,这一思想在其《文渊阁记》中表达的十分明确:“‘凡事预则立’,书之成,虽尚需时日,而贮书之所,则不可不宿构,宫禁之中,不得其地,爰于文华殿后建文渊阁以待之。”(《高宗御制文二集》卷十三,页一至二)此后,北四阁先后建成。又“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高宗决定再续写三部藏于江南三阁。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初八谕:“朕稽古右文,究心典籍,近年命儒臣编辑《四库全书》,特建文渊c文溯c文源c文津四阁,以资藏庋。现在缮写头分告竣,其二c三c四分,限於六年内按期蒇事,所以嘉惠艺林,垂示万世,典至钜也。因思江浙为人文渊薮,其间力学好古之士,愿读中秘书者,自不乏人。兹《四库全书》允宜广布流传,以光文治。如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镇江口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圣因寺行宫之‘文澜阁’皆有藏书之所,著交四库馆再缮《全书》三分,安贮各该处,俾江浙士子得以就近观摩誊录,用昭我国家藏集美富,教思无穷之盛轨。”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c史c子c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c79337卷c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四库全书的编纂历史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c题咏c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c鲍士恭c范懋柱c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的建筑建造了南北七阁。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c三c四部,分贮文渊阁c文溯阁c文源阁c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底本的四个来源

1内府藏书;

2清廷官修书;

3从各地征集的图书;

4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c应刻c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c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c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c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c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c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c州判c县丞c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c复校c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四库全书的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