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 藏獒的精神最新章节 > 第六章 信仰的追求与心灵的挣扎 藏獒从荒原走来

第六章 信仰的追求与心灵的挣扎 藏獒从荒原走来 免费阅读

当“网谈”无意中把“知识分子”变成“知识藏獒”的时候,在别人眼里,我大概就成了那只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藏獒”。然而时刻纠缠着我的自省告诉我,我不是。有时候“网谈”和“妄谈”并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我们的心灵就在网谈抑或妄谈中裸露了真实,一步步靠近了真理。所以我不是,不是那只代表真理的藏獒。

人生犹如一次无法预知前途的旅行,那些供人栖息的驿站不知道停靠在哪里。我一直在青藏高原行走,突然有一天漂泊到了黄海之滨,这其中漫长曲折的经历已内化为我心灵的强硬支撑,似乎再也没有什么能够轻易触动我了。然而,2004年的秋天,这个黄叶满地的季节却让我在看到驿站的同时有了一次小小的惊讶,而且这个惊讶越滚越大,最后像滚雪球一样延续到了2005年的秋天。

惊讶源自于青岛新闻网大漠的帖子《一个青岛作家的困境》。这篇发自2004年1月底的帖子从对个人和文本的解读出发,以我的写作状态作为契机,最终走向了对城市文化的质疑。这个结果对作为楼主的大漠来说也许始料未及,对于我而言更是出乎意料。当网上的争论如火如荼的时候,我尚定定地坐在城市的某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写作,纵使外面雷电交加我亦全然不觉。10月初,大漠通知我要在青岛新闻网与网友进行一次网谈,我用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看完了全部的网帖,内心的震动也可用“雷电交加”来形容。

这是一次颇有意味的集体话语,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满怀热情,无论什么样的观点都传达出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和期待,对此,我充满敬意。我的写作生涯已逾历二十余年,此中的风霜雪雨抑或阳光灿烂都不足与外人道,唯有内心的信持历久弥坚,常常引发一些滔滔不绝的文字洪流。由此,大漠的命题便拨雾而出:在当下的文化现实中,一种写作姿态的坚守是否要以作家的困境作为代价,换言之,作家的写作与现实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的话题,但在今天被重新提出却有其尖锐的背景与话语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此帖的出现引发了一场持久而深刻的文化讨论。

我以为,这是一次超越了作家个人困境层面的众声喧哗,我作为一个被置评的对象,实际上越来越成为一个舞台的背景,所有发言的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舞台中央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此拓展和延伸大漠的命题。我很满意我所在的位置,也很愿意自己能够成为一个靶子,为网友提供操练的机会。这是大家给我的荣幸,它使我不是高挂于上下无着的半空,而是成为众声中的一种声音。多种声音的汇聚形成了一种景观,一种罕有的人文景观,我能够感觉到大漠理想的“场”的存在,尽管脆弱了点,但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确乎其然的事实。由对一个作家困境的关注,进而讨论到作家精神的出处以及作家群体的现实处境,再到一个城市文化的建构,相信每个人的声音都充满了真诚的焦灼与关怀。这是每一个思考着的人对一座城市最初的也是最后的良知和责任。“最初”意味着最基本的关怀目光,它不包含有任何杂质,是对自己生存的城市直接单纯的情感抚摸;而“最后”则是艰难持守的道德底线,它最终决定了我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指向,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方位,这恐怕才是此次网帖的意义所在。我不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生命,而是一个众目睽睽的符号,符号所引发的人们对城市文化激烈而深刻的探讨,是大家的收获,也是城市的收获。

在网谈的时候,很多网友的问题都聚焦在了青岛文化,这也是我所感兴趣的话题。从青藏高原的荒原背景突兀地出现在青岛的蓝天碧海,我应该是这个城市旁逸斜出的一枝虬干。文化视角的转换有个艰难的过程,走近这座城市的文化并能浑然其间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作为对高海拔的荒原寄予太多理想的作家,在这座零海拔的城市里,我更像是一个茫然无措的探路者。也正是这样的探路,让我逐渐明晰了青岛的文化脉络,走近了青岛的文化内心,开始看清和思考这个城市的疾病与康复。

青岛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史和一百多年的建城史中,积淀了多种丰厚的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在延伸扩展的历史河流中,一直负载着城市的文化之重。比如以齐鲁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以现代移民建构的外来文化,张扬经济大旗的品牌文化,异域印记鲜明的殖民文化,彰显人文精神的精英文化,具有宏大自然背景的海洋文化……所有这些都成为滋养一个城市文化大树的肥沃土壤,每一种文化的有限性构成了城市文化精神的无限可能。无庸置疑,所有这一切使青岛作为一个文化城市的理想期待有了依恃。

而蹒跚着的市民阶层也在传统河流的走向中坚定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市民文化的拥趸者不执着于向上的攀登,他们在人类物质力量的积聚中品味着世俗快乐的文化大餐,并以此成为岛城无处不在的民间声音。一场又一场盛大而狂欢的民俗文化,演绎出波涛汹涌的人海的巅峰,生活的意义就在这些盛宴的铺排中被诠释得通俗易懂、酣畅淋漓。这仿佛是支撑这个城市的基础脉搏,并以此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丛林:糖球会、萝卜会、樱花会、上网节(祭海)、湛山庙会、红岛蛤蜊节、崂山旅游文化节、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青岛海洋节……传统与现代的硕大花朵让人们在突兀极致的风景中获得简单而纯粹的愉悦,张扬的是市民内心最为本真的生活诉求。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殖民文化的浸润染红了青岛的屋顶,德式风格的城市氛围确立了一百多年后青岛的基调。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意颠覆,虽然不彻底却从此改变了青岛的城市走向。一百多年前当青岛还是一个小渔村的时候,也许我们还无法预测,青岛作为一个城市的建立,它最终会以怎样的形象示人,但有一点可以确知,与今天众多的中国城市一样,在传统文化和传统心理的背景之上,必然会诞生又一个千篇一律、面孔相似的孪生子。殖民者的进入对一个国家而言是一种耻辱和灾难,但是当这个国家根本没有太阳升起并且照耀它的人民的时候,国家的意义已经名存实亡。于是某个特定的区域便因此而受惠,尽管在殖民文化推进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对峙,但拒绝和冲突也为最终的和解奠定了坦途。百年后的今天,一座张扬着民族内涵与外来文明的独特城市正与久远的历史呼应,殖民文化的深刻印痕遍布于我们的视域,百年来青岛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德国的文化输入,那个遥远的国度从一开始注视青岛的土地,就致力于德国精神和德国品质的建构,从建筑、铁路、教育、宗教全方位的倾力打造,到物质和精神领地的全面覆盖,青岛在沉重的城市迁延中获得了超越性的经验和发展。这是我们无法拒绝的事实,尽管在某些特定的时候或某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我们的记忆会显露出血色的创痕,但我们依然不能抹去青岛百多年来城市发展的醒目标记。

此时我最能清晰地看到的恐怕就是青岛的品牌文化,这是这个城市张扬内外的经济支撑。它把握着人们的生命律动和生活节奏,也朝向着城市民众的心力和欲望。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它们在青岛的经济版图中占据高台,各领风骚,更多的时候它们的目标锁定已不局限于本土的方寸之地,而是开始走向或者已经实现了先声夺人的国际目标。这是当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声,也是青岛众多文化支流中最富市场价值的文化黑马。

我的理解,青岛是一个典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洋城市,这是天赐的资源,如果有一天,人们一提起海洋城市就想到“青岛”这个名字,青岛就独一无二了。记得网友萧树说过:“时间从来都是锋利无比的剃刀,它审视和淘汰着一切过往的人和事。在时间的此端,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储存在时间彼端的历史印记,从最初偏于黄海一隅的小渔村,到德、日、美争相侵占的东方良港青岛,逐猎于这片土地的狂暴风云无不裹挟着海洋的咸腥气味,同时也遗留下了富有海洋色彩的城市文明。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必然呈现出两种对立和相反的倾向,人类的血腥冲突导致了无数无辜生命的丧失,然而却也雕刻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历史。发生在这个海岛的每一次生命搏杀,比如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的集体自刎,比如1919年的‘五四’运动……都有着大海风起云涌的深度背景,他们呼吸着海洋的呼吸,挑战着海洋的挑战,在肃杀的海风中推进了城市文明的进程。”

时间行进到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历史沉淀的精华,在走过生命绝地之后,注定又有新的生命与历史相遇。然而,这个相遇的时机尚在奔赴青岛文化盛宴的旅途中,历史的雾霭逐渐散去,时间也是最好的过滤器,它在等待那些能够进入其中并且呈现光芒的生命。每一座城市都是有生命的,它们的沉思倾听,它们的呼吸起伏,它们梦想飞翔的欲望与激情,最终决定了它们对世界说话的方式。青岛拥有大海,也被大海接纳,在时间的链条上,我看到了燃烧于海天之间的蓝色火焰,它使青岛以宿命般的力量承接着海洋的惠予。而演义中的文化告诉我们,青岛已经领有了生命最好的音乐,却还没有实现最好的弹奏。

2008年,青岛作为北京唯一的伙伴城市承办了第29届奥运会的帆船比赛,与北京“人文奥运”的核心理念相呼应,青岛提出的“人文青岛”,恰好击中了青岛文化的软肋。如前所述,青岛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这本该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极好土壤,然而,青岛文化的现状和青岛城市的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漫长的文化漂流中,厚重的传统文化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任务后反而成为阻滞现代人格建树的屏障,而市民气极重的城市氛围,也使得人文精神的呼唤成为海上遥远的回声。这个城市有着过去世俗的文化背负,故步自封的农耕文化和安时顺处的殖民文化困囿着城市行进的脚步,其追星文化、演出文化、节日文化的造势,更是放大了表面富丽堂皇的假象,堆积起一层被大海扬弃的泡沫,凸显的是一个城市瞬间即逝的风光热闹。这的确不是青岛的真相,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置疑青岛文化的内在实质到底是什么?青岛文化“沙漠论”的争执已不是几个人的声音,众声喧哗的背后有着这个城市深藏的创痛,人文氛围的缺失是城市最无奈的伤口。遍览网帖,有一种感受深深地触动着我,因为那也是我内心沉重的块垒:大漠等人的声音虽然宏大,但在青岛却没有众声的回响,反而从那些与青岛不相干的城市传来了遥远的呼应。我相信,他们不是仅仅出于对我个人的评判而参与发言,我已经无关紧要,就像有的网友说的,我只是一个载体,被许多人用来盛放他们思考的结果。他们所关注的,已经远远超越了地域的局限,只有对人类人文理想和文化精神的尊重与敬意。这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如果把他们集中在一座城市,人文氛围的形成就不再是“光荣的梦想”。

海洋赋予了青岛先天的优越环境,但海洋文化通过人群表现出来的强悍形态并不特别显著。推动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所有合力的焊接,我此前表述的每一种文化元素,在被单独放大的时候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能量,一旦汇聚在一起,却又奇怪地消解了各自的内力,它们无法形成海啸般的强势,共同席卷传统的惰性和因循的守成,因而也在心理和行动上拒绝着海洋力量的进入。关于青岛城市的文化缺失,我已在网谈中说到了八个方面,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让我惊喜并且给我启发的帖子,萧树、撒哈拉之心、三色云、少而又少、胡侃一刀、上海寂寞哲人、摩纳哥王妃、魔镜等等都在帖子里有过极其深刻的表达,大漠的沉痛尤其令我动容,他完全是以一个生活于斯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呼吁着城市的责任与良心,更多的网友呼应了这些声音,甚至在网谈过后,《青岛早报》也以几周的版面继续讨论着青岛文化,这些都昭示了一点:青岛文化确实有它先天不足的贫血症,所幸已经有人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去传达一种责任,同时也警醒更多的人,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生长担当走卒的使命。

网友撒哈拉之心表述过这样的意思:沿着海走,是行走,也是栖居。这样的一种漂泊状态,恰好诠释了海洋文化的真义。人类诗意地栖居是一种理想,中国城市的同质化在今天已经是一种常态,青岛要想独赋异禀,给人类提供一个诗意栖居的范本,起决定作用的大概还是人性和人心。的确,城市能够造就文化,文化更能造就城市。对于一个独立思考的城市生命而言,我唯一的期望就是,我们栖息的这座城市能够成为历史的光阴中最结实的文化存在。因为卓越的文化是一个城市最恒久的品牌。

在经过一年的沉寂之后(我相信海底的潜流仍在悄悄运行),由于我的一本书的出版,大漠又一次在网上发帖引发了网友的争论。一本书《藏獒》和一篇文章《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为另一个更具有挑战意义的“知识分子公共性”话题的源起。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惊讶的感觉。与此同时,我更为深切地感受到,在这个城市里,确实有一些因为责任而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声音也许孤独,但却有着最为纯粹的质量。

《藏獒》的出版所呈现的景观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意料之中的,在写作的路上走了很久,以后肯定还要走很远,我似乎找到了一种非常合适的表达方式。其实,《藏獒》的基本精神是我一直坚持和表达的,它们是我灵魂的支撑,也是我写作的支点,只是这次却有些令人惊讶的热闹。大漠在青岛新闻网发帖后,“现在谁还需要藏獒”成了网友们质疑文化现实的中心话语,同时再一次触及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命题。坦率地说,我很感谢网友们的关注和期待,但我也深知,这次的掌声不是给我一个人的,它是大家对一种精神的渴望的结果,我只是先于大家表达出来并且获得了真诚的认可。因此,此后由青岛早报、青岛作家协会、青岛书城发起组织的“《藏獒》作者读者见面会”就有了特别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网帖的延续和现实的对接。随后又有网友继续在大漠的帖子里表达自己对“见面会”的看法,这一次,青岛新闻网作出了快速反应,加了版主说明重新置顶,于是,就有了关于知识分子公共性问题的激烈争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