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科幻灵异 > 明朝大昏君最新章节 > 第151章 都察院改革

第151章 都察院改革 免费阅读

“高宪臣,坐。”

“谢皇上。”

高友玑六十三岁,年纪也不小了。

不同于其他朝廷重臣,高友玑看起来很是严肃,而且身体看起来非常好。像杨廷和,这两年完全是肉眼可见的显老。正德十六年,朱厚熜入京第一次看到杨廷和的时候,杨廷和虽然年龄不小,但依旧可以看出年轻时候帅哥的样子。实在是因为杨廷和的相貌出众。

而且那个时候的杨廷和精神很好,看起来身体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这两年不一样。

真的老了。

杨廷和现在是满头的白发,脸上的皱纹也是迅速增多。现在每次和杨廷和见面,朱厚熜都能够发现杨廷和的体力越来越差。

不仅仅是杨廷和一个人。

朝廷当中很多大臣过了六十岁之后,都有这样的情况,身体都会迅速的衰老。六十岁,对于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分水岭。但高友玑不一样,六十三岁却非常精神,身体非常的硬朗。每天都是精神抖擞的上下班。

在朝中弹劾那些大臣的时候,丝毫看不出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

“高宪臣,最近朕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官场贪腐应该怎么防止?官场贪腐应该怎么治理?吏治乃是历朝历代最为头疼的问题。吏治问题应该是从哪里着手?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朕的问题。不过朕想来想去,吏治问题还是要从都察院开始。”

“皇上,臣定当好好整顿都察院。”

高友玑对于小皇帝还是感激的。

朱厚熜登基之后,本来的消息是,高友玑要去地方担任布政使。或者说这就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朝廷重臣当中有些人的确是这么做的。只不过没有通过而已。

实在是因为高友玑当官的时候,得罪了太多人。不管是在哪里当官,高友玑最后都是得罪权贵。就这样一边立功,一边被权贵折腾。一路磕磕绊绊爬升到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整理军务。可以看出高友玑的能力多么出色,一路上得罪那么多权贵,老是被他们打压。可是高友玑硬是靠着出色的政绩,来到了这个位置。

只要在这个位置上做好了,那么接下来就可以总督某些省份军务,或者是进入六部担任侍郎。如果上面有人提携,那么去南京担任六部尚书,转一圈之后回到北京,就可以真正的担任六部尚书。可以说对于当时的高友玑来说,前面是一条康庄大道。

可是结果呢?

高友玑脾气可不一般。在山西因为弹劾宗藩横行霸道,虽然惩治了那些宗藩,但结果反而自己被贬官。

降二级使用。

一个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被朝廷贬为正四品。但有些时候,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么奇妙。本来重新起复之后,是准备让高友玑担任地方布政使。虽然品级上来了,但在地方当布政使,比六部侍郎都差了好多好多。

却没想到时来运转。

新皇却看上了高友玑,让高友玑担任左副都御史。等石珤入了内阁之后,就开始署理都察院。前段时间更是摘了署理,高友玑直接成为了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九卿。

能够成为手握重权的大九卿,高友玑知道是因为皇帝的器重。所以对于皇帝是相当感激。

因此朱厚熜谈吏治,高友玑立马表态,愿意整顿都察院。

朱厚熜点头道:“打铁还要自身硬。都察院监察百官,首先都察院自己就不能出现问题,都察院官员自己就要做到清廉。只有这样才有底气监察百官。要是自身不正,自身问题很多,那么都察院哪来的底气监察百官。不过朕今天要跟你说的不是这个。朕考虑的是,都察院人数太少,特别是监察御史人数太少。完全无法做到真正的监察百官。在地方,按察使衙门帮都察院分担很多监察百官的责任。”

“皇上,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整个都察院监察御史才堪堪超过百人。而我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想要依靠这些人监察百官会力所不及,肯定是需要地方配合。地方按察使作为地方三司衙门之一,负担一些也是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高友玑回答。

督察院监察御史人数是有限的,总共才一百一十人左右。

而且很多时候,这个人数还不满。像明武宗时期,皇帝动不动就廷杖,而打的最多的就是这些监察御史。结果是有一段时间,监察御史比法定的人数少了三十多人。

这么点人,要监察百官哪里是那么容易的。每一次朝廷派遣巡按御史巡按地方的时候,肯定是需要地方配合。要是没有地方配合,都察院很多事情都干不了。

有些人以为监察御史到处都是,其实那都是想象的。

“正因为如此,朕决定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

“皇上,真要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吗?”

“嗯。”

高友玑大喜。

都察院本来权力就很大。如果再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那么都察院的权力会大大膨胀。监察御史,品级低,但发言权重。作为七品小官,在朝中可以参加重要会议,包括廷议都有资格参加。如果巡视地方,那么地方正四品官员都要退让三步。甚至如果出现一些骚乱,巡按御史还有权利调动部队平叛。看看这就是监察御史的权利。高友玑作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都察院权力增加,也就是他的权力增加。这对他是好事情,高友玑当然高兴。

因此高友玑心中大喜,甚至脸上都表现出喜悦。

“高卿,朕想要做的,不只是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朕想要对都察院做一些改革,增加都察院下属的机构。”

“请皇上明示。”

高友玑没明白皇帝的意思。

皇帝是要增加都察院的权力,但又不是简单的增加监察御史的人数,而是要增加都察院下属机构。高友玑在考虑,难道皇帝要把地方一些衙门划给都察院管理。

这就是更好的事情了。

所以高友玑虽然很恭敬的表示要皇帝明示,但其实心中高兴地不得了。高友玑是能臣,甚至可以说是能文能武。要不是做官到处得罪人,而且得罪的都是有权有势的权贵,还包括宗藩,要不然以高友玑的资历早就应该是朝廷重臣。而不是朱厚熜当皇帝之后才提拔为督察院左都御史。

能够在晚年成为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是有一番雄心抱负的。那是因为高友玑在地方做官的时候,看多了官场腐败,看到很多宗藩横行地方。

高友玑迫切的希望加强都察院的实力,好好的整治这些人。

“高卿,朕的想法是,都察院在每个省份都设立省都察院,也就是都察院下属机构。”

“皇上,这…………”

高友玑大惊。

皇帝要对都察院进行改革,但这不是一般的改革。

在每个省设立省都察院?

这样的想法,高友玑是想都没有想过。或者说,自从都察院这种模式的弹劾机构出现,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如果真的这样,那么都察院的权力不是一般的大。

在朝中监察朝中官员,在地方还能够直接监察地方官员。

“朕的想法是,以后每个省都有省都察院。省都察院直接隶属于都察院,和地方三司衙门不发生任何关系。省都察院负责地方吏治,负责监督地方官府的施政。朕不想学习以往的帝王,用东厂、锦衣卫来监督百官,让百官听到锦衣卫、东厂就害怕。朕希望堂堂正正,立下制度规矩,来整顿吏治,来监督施政。而能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就是督察院,因此都察院必须要增加力量。”

“皇上圣明。”

高友玑站起来,大礼参拜,高呼“圣明”。

都是读书人。

不管在政治理念上有什么不同,但在很多方面还是有共同点的。高友玑虽然可以说是“帝党”,但再怎么说也是正儿八经读书人出身,肯定是不喜欢锦衣卫、东厂这样的机构。对于锦衣卫和东厂的不喜欢,大部分读书人都是一样的。

但对于明朝皇帝来说,都是更信任锦衣卫和东厂。

从朱元璋开始,就算是大明读书人喜欢的皇帝,他们对于锦衣卫和东厂这样的特务机构,也是牢牢地抓在手中。用他们来牵制朝臣。

现在皇帝直接说,他相比起锦衣卫和东厂,更喜欢用制度规矩来监督百官。这对于读书人来说,当然是好事情。所以高友玑才如此高呼皇帝“圣明”。

朱厚熜笑笑。

朱厚熜是要大力发展都察院,但也没有想过限制锦衣卫和东厂的发展。因为对于朱厚熜来说,手里必须要有自己的力量。但有些事情能做,但不能说。有些事情既要做,还要说。

看看眼前的高友玑就知道。

听到皇帝要限制锦衣卫和东厂发展,立马就这么高兴。朱厚熜要的就是高友玑这样的态度。想要增加都察院的权力,那么肯定是会影响其他机构的权力。

天下的权力是有数的。

权力这个东西谁要是多占一点,别人只能是少占。都察院的权力增加,必然是严重影响其他官员的权力。因此想要改革都察院,肯定是会受到一些阻力。朱厚熜是皇帝,虽然可以支持,但不能自己冲锋陷阵。

高友玑最合适。

但想要让高友玑冲锋陷阵,除了增加都察院权力之外,还要让高友玑明白都察院此次改革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此次改革成功了,皇帝才会限制锦衣卫和东厂的发展。

这是多么神圣的任务。

有了利益,有了崇高的使命感,高友玑才会拼命的冲锋陷阵。高友玑这样一辈子都在得罪权贵,虽然仕途坎坷了一些,但还能够活蹦乱跳的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只知道得罪权贵,而没有能力的官员,早就消失在了大家的视线当中。高友玑还能够在仕途上前进,可以看出他多么厉害。因此这样的事情交给高友玑,只要高友玑愿意拼命,一定可以完成。

“高卿,起来,起来。”

朱厚熜很满意高友玑现在的状态。

因此虚扶了一下高友玑,道:“高卿,朕希望以后都察院御史主要工作就是吏治,就是官员贪污,以及监督地方官府施政。当然还有盯着宗藩、权贵他们,不要让他们祸害地方。至于一些其他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别天天盯着。现在都察院一些御史弹劾的都是什么东西?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让整个朝廷都陷入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当中。还有朕希望以后都察院官员的升迁,主要在都察院内部,和其他部门不进行交叉。这样是为了防止都察院成为朝廷重臣党争,互相攻击的地方。”

“臣会努力。”

“不过成立省都察院,毕竟是一个新鲜事物。因此朕的意思是,先找一两个省份试验一下。看看效果,如果效果不好,那么就可以及时的停止改革。如果效果良好,就可以慢慢的推广到全国。高卿,你看呢?”

“皇上英明。这样朝廷可以进退自如,也不会引起混乱。就算是真的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可以及时终止。”

高友玑很支持朱厚熜的想法。

甚至可以说,高友玑心目中,朱厚熜真的是一个明君。小小的年纪,胸有丘壑,江山社稷都在小皇帝的胸怀当中。看看关于都察院改革的想法。

石破天惊。

但又不着急,愿意慢慢来。从一两个省份开始推广。历史上不是没有雄心壮志的皇帝,可惜这些皇帝都是志大才疏。有雄心抱负,但却没有匹配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让天下动荡。

可是眼前的小皇帝不一样。

有雄心抱负,同样有出色的手腕。这才是明君之姿。

高友玑喜欢这样的皇帝。

朱厚熜很直接的道:“高卿,如果让你选择两个省份,进行都察院改革,你会选择哪两个省份?”

“浙江,河南。”

“说说。”

朱厚熜是信任高友玑的。

袁宗皋活着的时候,对于高友玑的评价也是非常高。应该说高友玑是袁宗皋推荐给朱厚熜的。本来朱厚熜是想让高友玑去吏部,但袁宗皋认为高友玑能力很强,不应该只是局限在吏部,应该有更大的舞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