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科幻灵异 > 明朝大昏君最新章节 > 214 天津直隶州

214 天津直隶州 免费阅读

嘉靖五年十月十六日。

关于陈九畴的处罚出来了。朝廷收回因为肃州之战,给与陈九畴的所有赏赐,包括任命陈九畴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职务。接着撤了陈九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之职,撤了陈九畴巡抚甘肃的职位。

然后陈九畴降六级使用。

任命陈九畴为陕西巡按御史。

可谓是一撸到底。

陈九畴品级最高的时候,可是都察院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这一次直接撸到底,成为了正七品的巡按御史。不过虽然降六级使用,但大家都知道,皇帝这是保了陈九畴。

要不是皇帝保陈九畴,那么陈九畴就算不掉脑袋,也会充军。现在正七品巡按御史,还是给了他一个机会。至于陈九畴能不能把握这个机会,那就要看陈九畴的表现。

至于陕西都御史王辅,功过相抵,被贬为民。

他们家本来可以世袭卫指挥使,但朝廷取消他们家的世袭武职,他的后人以后不能世袭卫指挥使。不过对于王辅的处罚,不影响他的后人考科举或者是考武举,只是他们家从世袭武将世家,成为了普通地主之家。

当然其实王辅并没有完全成为平民。

王辅这样世袭武职,从小在军队中长大,而且在边关打了二十年仗的将军,就这么变成农民,也是一种浪费。所以王辅虽然被贬为民,但被武学聘请为老师。

朱厚熜担心武学老师拉帮结派,因此成立武学的时候就有限制。那就是武学老师就是老师,可以去军队“实习”,看看军队新的按照。但绝对不允许武学老师以后转到军队当中。

王辅就非常符合这个要求。

被贬为民之后,王辅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重新上战场。让他在武学培养一些基层军官,最为合适不过。这也是朱厚熜比较可怜王辅。

因为这一次的事情,最大的责任还是陈九畴的责任。王辅虽然第一次战报有误,但这只是在战争当中的问题。后面未能核实,直接上报的陈九畴问题更大。

肃州之战的时候,王辅很是英勇,就在一线指挥部队打仗。所以朱厚熜算是给王辅一个新的机会。

这样轰轰烈烈的陈九畴谎报战果案落下帷幕。

不过此时朝廷还发生了一个事情。

通政使席书以身体原因要求致仕。

这倒是没有什么阴谋, 而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好。虽然没到卧病在床的地步,但处理通政使的工作越来越难。通政使负责奏折上下流通,事情还是不少的。

席书的身体承受不住。

这几个月席书的身体一直是病恹恹的。

朱厚熜派御医看了席书的身体情况之后,御医的回答是席书的身体真的不是很好,按照现在的情况估计没有几年时间。因此朱厚熜批准了席书的致仕要求。席书自从成为通政使之后,过得也不算是很痛快。他一直是希望皇帝能够让王阳明入京主持朝政。

他平时没事就会讽刺内阁的一些阁臣。

和他交流频繁的,就是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霍韬,还有就是从吏部郎中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方献夫。这三个人平时就在一起,都对于内阁抨击颇多。

讽刺费宏是老好人,讽刺蒋冕心胸狭窄,讽刺杨一清不懂天下事,更讽刺王瓒能力平平。

他们认为王阳明大才,是真正的国士无双,只有王阳明才能够统帅内阁。

所以席书是几次给朱厚熜上疏,希望朱厚熜可以重用王阳明,让王阳明入阁。但朱厚熜每每都扣住这些奏章,并不召唤王阳明入京。这让席书是很失望的。

身体不好,想的太多,造成了现在席书的情况。

席书致仕之后,吏部廷推新的通政使。

吏部尚书王宪,选择候选人名单的时候,把南京工部左侍郎王宪放在了候选人第一的位置上,表示宋景是他这个吏部尚书支持的。不过虽然王瓒和王宪力挺宋景,但朝廷重臣并没有多少人喜欢宋景。朝廷很多人,是不喜欢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重新回来。但不代表他们就愿意看到王瓒、王宪他们扩张势力。

特别是王瓒。

对于很多朝臣来说,王瓒只是因为拍皇帝马屁,才混到了内阁阁臣的位置。就算是说服了皇帝,罢地方镇守太监,收获了很高的名声。但那只是在一些不知道内情的读书人那里,真正的朝廷大臣谁不知道里面的情况。真正想要罢地方镇守太监的,很明显就是朱厚熜这个皇帝的想法。只不过是借了王瓒的手而已。

这样的内阁阁臣,他们实在是看不起。

因此王瓒想要推宋景上位,很多朝中大臣都反对。不过在一次“小廷议”当中,朱厚熜突然提起宋景当年稳定山西的功劳。朱厚熜看起来很是随意的提起,然后立马就开始说其他话题。

但大家都是老狐狸。

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皇帝没事干,怎么会提起宋景的名字。联系吏部正在廷推通政使,大家立马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朱厚熜这个皇帝的态度是很关键的。

朱厚熜又不是没做过廷推之后,否定廷推的结果,选择自己喜欢的大臣。现在朱厚熜都这么说了,一些中立的大臣就顺着皇帝的意思支持宋景。

到了廷推那天,宋景果然拿到了最高的票数。

等通政使的任命下来,时间都已经是嘉靖五年的十一月份。

“吏部和都察院对你们的评语还不错。”

年末了。

有些人开始回京述职。

天津直隶州的知州毛伯温和同知夏言两个人也是回京述职。

他们在天津已经三年时间,基本上向他们这种满三年时间的,都会考察一番。吏部和都察院考核报告写的还不错,当然朱厚熜也不完全相信。

因为毛伯温和夏言,他们两个人都是很有前途的官员。

甚至是受到皇帝重视的官员。

因此只要不是涉及到原则性的问题,吏部和都察院都不会卡他们。所以朱厚熜看的不仅仅是吏部和都察院的报告,还要看他们在天津真实的成绩。

像天津现在有多少人,天津开辟了多少新的耕地,天津直沽港口一年货运量多少。

朱厚熜看的都是这种硬邦邦的数据。

什么都可以说谎,但只有数据是客观存在的。朱厚熜派人调查,其他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并不是很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硬邦邦的数据。

的确很不错。

毛伯温和夏言两个人都不是很懂海贸,夏言更是禁海的主力干将。但他们两个人合作,天津发展非常快。从人口就能够看出天津这几年的发展。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之后,天津人口已经是有了三十万左右。

天津开市之前,只有军队和一些商人。整个天津人口不到五万人。

可是天津开市之后,短短三年之内,人口竟然是超过了三十万人。光是这样的成绩,就足够朱厚熜奖励毛伯温和夏言的。这三十万人,主要是以前的贱民和失去土地的流民组成。

相比起东北来说,那些人更愿意来天津安家。

毕竟天津靠海,而且还是在京城附近。

因此大量的贱民和流民,被天津的政策吸引,来天津落户。对于他们来说,当贱民的日子和当流民的日子都不好过,甚至还影响他们的后代。

能够正常的生活,谁愿意当贱民,谁愿意当流民。

除了贱民和流民之外,天津最多的就是商人。随着天津开市,直沽港口大发展之后,这里来了一大批的商人。不仅仅是海商,还有在直沽港口做生意的商人,数量非常多。商人的嗅觉的确是非常灵敏,都知道天津能挣钱,跑来了很多人。

毛伯温对于商人没什么好印象。

但也知道天津要发展,是需要商人过来的。因为天津完全是建造一个新的城市,朝廷的拨款是有限的。大部分资金都是需要天津自己解决。

可是天津哪里有那么多钱。

毛伯温此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妥协。为了吸引商人过来,为了让商人出钱,毛伯温是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同意给一些在天津出钱的商人,给他们的后人一个在北直隶科举的名额。

当然这个政策是比较苛刻的。

商人必须要在天津投入多少钱,还要在天津住满多少年,才能够拿到这样一个科举名额。对于商人来说,科举名额是很宝贵的。士农工商,朝廷对于商人的限制比较多,商人嫡系后裔都是没有资格科举的。

因此一个科举名额,对于有钱但没有地位的商人来说,是非常在乎的事情。

毛伯温就是靠着大量商人的钱,三年之内在天津建设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城市。

而且随着安置这么多人,天津开荒也达到了一个高潮。天津开市的时候,官府登基的耕地数量不过六百顷地左右,而且都是卫所屯田。可是经过三年的大开荒之后,现在的天津耕地数量已经是达到了四千顷地,这么多的耕地一半属于官田,一半属于民田。因为都是开荒出来的耕地。可以看出这三年天津是多么疯狂的开荒。

其实四千顷地也不算很多。

因为按照毛伯温制定的天津计划,未来五年之内天津耕地数量要达到一万顷地,也就是一百万亩。然后五年之内准备在天津筑城,让天津正式成为一个城市。

农业社会什么最重要。

人口和土地。

毛伯温和夏言能够在三年之内,接纳这么多人,还能够稳定他们,开荒三千多顷地,这就是能力。虽然因为刚刚开荒,朝廷不收税。但等过两年之后,朝廷就会从这些耕地收税。有了这些税收,天津也能够有不少的收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