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漫画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虎虎漫画小说 > 科幻灵异 > 中国通史最新章节 > 2

2 免费阅读

另外,山西省的霍山以南和河南省的洛阳以西,亦属此类型的分布范围。以宗周丰c镐和歧邑周原为重点的泾渭地区是西周王朝的腹地,也是先周文化滋生与繁衍之地。在先周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吸收了商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因素发展起来的西周文化,具有典型的周文化风格。山西省南部的临汾盆地原来是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大约到了商朝未年,先周文化已经向此区域扩展,并逐渐地取代了晚商文化的地位。西周初年,唐叔虞就封于此,与宗周丰c镐保持了密切的联系。所以,在此地形成的晋文化也具有比较浓厚的周文化风格。至于包括南虢在内的河南省洛阳以西地区,因处丰c镐与洛邑两都之间,其文化与宗周相似也是可以理解的。

东方类型文化分布可分三个地区:一是洛阳以东黄河两岸的河南省中部地区,周之畿内地,西周未年郑亦曾迁封于此:二是燕山以南c太行山东麓的河北省西半部和河南省北部c东部以及山东省西南部地区,是燕c卫c宋c曹等国封地;三是山东半岛及其以南地区,主要是齐c鲁二国封地。这三个地区在商朝后期都在商朝直接统治范围之内。商朝覆灭后,商文化却一直在东方保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周文化虽因分封而到达东方,但还不能完全取代它。所以东方类型,尤其是在以上第二分布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说是晚商文化的延续,而商c周两种文化则经过了长时期的融合过程,直到东周时期才逐渐完成。

南方类型西周时期,由于不断的征伐战争和分封诸侯,周文化势力已逐渐伸入到长江流域,而且居于统治地位。从考古材料来看,周文化向东南扩展的路线有二:一是顺汉水而下,直至湖北省境内,所谓“汉阳诸姬”的文化即其代表。二是顺淮水而下,从河南省的中部直达安徽省的江淮之间。以上两个地域,在商末周初之时曾是荆蛮c淮夷之地,其文化一直受商文化的影响。周文化势力进入之后,逐渐取代了晚商文化的地位,从而形成了以周文化因素为主体的商c周和当地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体,两湖地区的楚文化和安徽江淮之间的群舒文化正是从这种融合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参考书目: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东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己完全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力,各诸侯国经济迅速发展,具有明显地方特征的列国文化亦随之形成。从考古学上来区分,主要有以下七种文化。

秦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和甘肃的泾渭流域。早期的秦文化包括在先周文化和西周文化之中,近年来通过甘肃东部的调查和发掘,已初步区分出来。西周灭亡之后,秦人不仅兼并了原属西戎诸族之域,而且接受了宗周腹地。秦文化是在西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掺入了戎人文化的因素,从而形成了秦文化独有的某些特点。

晋文化春秋时期,晋国是较早发展起来而势力最强的诸侯国,陆续兼并了其邻近的许多小国,其领域已不限于山西南部,而已伸展到山西西部c东部和霍山以北c陕西东部c河南西部和北部以及河北西南部等地。战国时期,晋国分裂为魏c赵c韩三国,即所谓“三晋”,更兼并了原属周c郑c卫c宋等国的属地,占据了全部中原地区。晋文化战国时又称三晋文化,是在周文化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商文化和戎狄文化发展起来的,它又可看作是中原文化的代表。蒸文化以北京市至河北易县为中心分布地区,其北己越过长城,远至辽东,其南包括京c津c唐地区直至河北省的唐河流域。在先商和早商时期,这里主要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分布区,也包括其与商文化交错分布的地带;晚商至春秋之时,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逐步北移,燕文化势力乃逐步伸展,直到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燕文化在西周时期属于东方类型,即以商文化因素为主,在其与西来的周文化融合过程中,又吸收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某些成分,发展成为东周时期显具北方特点的文化。

齐鲁文化齐c鲁二国同居东海之滨,齐鲁文化在西周属东方类型,在山东地区,除了始终保留岳石文化的传统影响外,商周两种文化也曾势均力敌,处于长期并存的情况,在曲阜鲁故城遗址中表现尤为明显。春秋以来,商周两种文化因素始加速融合,并受到江淮地区文化的某些影响,形成独具东方风格的齐鲁文化。战国时期,鲁国衰落,齐国占领了山东省的大部和河北省的一部,齐文化亦随之扩展了其分布范围。

楚文化东周时期,楚国侵地最多,幅员最广,除了长江中下游各省外,还伸展到了陕西c河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这给楚文化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楚文化的构成甚为复杂:它是在继承了深受商文化影响的荆蛮和淮夷等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了大量中原文化和少量越c巴蜀等文化因素融合而成为具有显著南方特点的文化。

吴越文化考古发现证明,偏处东南的江浙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了较高的文化,且与黄河流域有过文化交流。夏商周时代,吴越同中原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文献记载,吴曾受封于西周王朝,主要领地在江苏省的长江两岸;传说越是夏人的后裔,主要居于浙江省境内。吴越文化是从本地区原有文化如猢熟文化(或土墩墓文化)c马桥第四层及其上层以及昙石山中c上层等文化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商周文化的先进因素发展起来的。吴越二国的历史都比较短暂,吴灭于越,越又灭于楚,但其文化却有很强的生命力。特别是越人的文化传播甚广,除东南沿海的浙江c福建c广东c广西等省外,湖南和江西两省的南部也都是其分布范围,其影响所及,更远至台湾c香港等地区。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本是两种文化,各有其不同的来源和分布地区,但在东周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两者都比较集中分布在四川省境内,文化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合称为巴蜀文化。成都附近广汉c新繁等地发现的东周以前的青铜器时代文化,其中有些文化因素与复商周文化相似,说明其与中原地区曾有过交往。古文献记载,在周灭商的战役中就有蜀人参加,这种文化有可能就是蜀文化的早期形态。

参考书目:韩伟:《关于秦人族属及文化渊源管见》,载《文物》1986年4期。

王光镐:《楚文化源流新证》,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赵殿增:《巴蜀原始文化的研究》,见《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

图五夏代诸考古学文化分布示意图边远地区文化夏c商c周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建立的国家,在夏c商c周帝国的外国还同时存在其他许多氏族c部落c部落联盟和方国等。尽管他们同夏c商c周王朝有着多种关系,但其所属考古学文化并不是夏c商c周文化。现在依地区分述于下:东方地区商周时期,山东全省几乎都是在商c周文化的分布范围之内。

在夏代,山东省境内则是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及其后的岳石文化。这两种文化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及其后的二里头文化和先商文化风格都大不相同,因此它们不可能是夏文化或先商文化。从时代和地望来看,它们有可能就是东夷及其祖先的文化。

图六山东省岳石文化石器与陶器1石刀2石斧(泰安县出土;余皆平度县东岳石村出土)

3陶器盖4陶皿5陶豆6陶尊7陶簋8陶瓦足器北方地区在河北省北部c北京市c辽宁省西部c山西省北部c中部c西部c陕西省东北部以及内蒙古南部曾经先后分布有图七夏家店上层文化(1—4)与夏家店下层文化(5—9)

陶器c石器c骨器和铜器15陶鬲2铜鬲37石刀4骨镞6折腹陶盆8细石器9铜耳环。

(1c3系辽宁省赤峰市夏家店出土;2c4c5系辽宁省宁城县南山根出土;6c7系辽宁省北票县丰下村出土;8系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出土;9系河北省唐山市小官庄出土)四种文化:偏东的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其后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偏西的是光社文化,在此之前主要是河北龙山文化晚期。这些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同时期诸文化部有相互交往关系,其年代大体相当于复c商c周时代。当时北方地区民族复杂,史籍上往往统称之曰狄或翟。若细分之,则肃慎c孤竹c山戎c鬼方c燕京之戎cǎ狁以及甲骨文中所见之土方c方等等都曾活动于此范围之内。如何把这些古族同上述考古学文化对应起来,则是今后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图八西北地区辛店文化c寺洼文化c沙井文化陶器1甘肃省临洮县出上的辛店文化彩陶罐;2甘肃省临跳县出土的寺洼文化陶罐;3甘肃省民勤县出土的沙井文化彩陶罐。

西北地区陕西省北部c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c青海境内从来是多民族地区,古代文化也多种多样。这时期的古代文化相当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齐家文化,其年代已到了夏代。随后在甘肃兴起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分布范围已蔓延至邻近几省,且与周文化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有些学者认为,它们主要属于羌人的文化。羌姜本属同源,羌人文化应该就是构成先周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姜人文化。史籍又屡称西北诸古族为戎,姜亦称姜戎,因此有的学者直称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为戎人文化。

南方地区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古史记载较为缺乏,长期以来,皆以为开发较晚,古代文化落后,通常统称为蛮。现在,愈来愈多的考古发现,引起学术界广泛的重视,对于广大南方的古代文化不得不重新加以研究。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南方普遍发现了商周青铜器。近几十年来,除了湖南c江西c安徽c江苏等比较接近于中原的地区屡有出土外,广西c广东c福建c浙江等更为偏远的地区也有发现。这些略具南方特点的青铜器,其工艺制作水平并不亚于中原,有的甚至较中原者更为精湛,代表了很高的文化。

近年来,通过各地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进一步证明了上述青铜器文化大都是在本地产生而又不断地吸取中原文化的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例如湖南北部以石门皂市遗址为代表的商周时代文化,江西北部的吴城文化,安徽江淮间夏商时期文化,安徽c江苏长江沿岸的湖熟文化(或土墩墓文化),上海马桥遗址第四层及其上层文化,福建c江西以昙石山中c上层为代表的文化以及广东北部石硖中c上层文化等等都有这些特点。

参考书目: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见《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第陆篇,文物出版社,1980年。

李伯谦:《试沦吴城文化》,载《文物集刊》3期,文物出版社,1981年。邹衡:《论菏泽(曹州)地区的岳石文化》,见《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

第三节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c经济c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半个多世纪以前,通过殷墟发掘,证实了商代后期已达到中国青铜器时代的鼎盛期。当时有的学者推测:中国青铜器时代的滥筋期大率相当于商代前期。到了五十年代,以郑州二里岗为代表的商代前期遗址发现了,随后并在郑州以及全国其他同时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商代前期的这些青铜器,若与商代后期的相比,则表现出明显的早期特征:例如器制比较轻薄,花纹比较单调,造型多直接脱胎于陶器等等。但是,当时青铜器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且器形种类繁多,铸造技术已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绝非处于青铜器时代的原始阶段。

比商代前期更早的青铜器终于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了。这些青铜器中有工具c武器,甚至出现了容器,但数量不多,器形种类简单,且制作不精,一般不著文怖,显得比较原始。可见当时使用青铜器还很不普遍,也许掌握铸造技术还不是很久。

值得注意的是,近三十年来,在甘肃c山西c陕西c山东c河北等省的马厂类型文化和龙山文化等遗址中也有铜器发现,多半是红铜器。这些铜器尽管发现的数量极少。且大都是小件器物,但其分布如此广泛,至少说明黄河流域在二里头文化以前人们已经开始掌握制造铜器的技术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中国青铜时代萌芽于龙山文化时期;肇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发展于商代前期:成熟于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西周早期以后,中国青铜时代似乎又从盛期逐渐走向衰期。

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在数量上虽有所增加,但往往制作不求精工,花纹渐趋草率,器制轻薄简陋,尤以明器为甚,与前一时期那种制作精巧c花纹富丽堂皇c器制凝重结实的作风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中国青铜时代至此已经接近尾声。然而,中国青铜工艺之花并未从此凋谢殆尽,从春秋中晚期开始,特别是战国时期,又开出了奇葩,出现了一批批造型优美c花纹精细的青铜器佳作。不过,这种新奇现象的出现,是同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分不开的,因为当时已进入另一个时代——铁器时代。

我国铁器出现很早。七十年代在河北藁城县台西村和北京市平谷县刘家河各发现了一具铁刃铜钺,其年代约相当于商代前后期之际。这两件铁器都是用陨铁锻打而成。陨铁即陨石铁,在地面上本来少见,很难获取,故不可能广为利用以制作铁器。铁在生产中产生巨大作用是在铁矿石冶炼技术发明以后。从湖南长沙c江苏和河南新郑等地发现的一批较早的铁器证明,在春秋晚期或更早一些,人们已经掌握了冶炼生铁的技术,从而进入早期铁器时代。到了战国中晚期,由于冶铁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推广,铁器的使用日渐普遍,铁器工具终于取代了青铜工具,标志着中国铁器时代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书目:郭沫若:《青铜时代》,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